伴随着政府工作报告的首次提及,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成为热词。想要实现生产力的跃升,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深入发展,便离不开算力的支撑,而“东数西算”工程的建设情况则与之息息相关,是提升算力供给、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两会代表对此也极为关注。其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云泉的提案便聚焦“东数西算”工程,并提出了包括“建立枢纽节点动态准入退出机制”在内的多项建议。
“东数西算”工程自2022年全面启动,两年时间,八大枢纽节点通过政策、立法、算力券、标准白皮书、电价扶持等在提升算力供给、推动网络互联互通、加快算力绿色化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国家也采取了多项举措,来推动网络传输效能、加快算力网络构建等,这有效推动了我国算力建设。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介绍,截至2023年,我国算力规模达到230 EFlops。
不过,在发展的同时,“东数西算”工程建设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据张云泉观察,“东数西算”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尚存在以下现象:
一是“东数西算”国家枢纽节点的遴选缺乏准入和退出机制,缺乏完善的考核评估机制,不利于“东数西算”的高质量发展。部分国家枢纽节点的布局缺乏深入系统的论证,缺乏公开透明可操作的准入和退出机制,更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估办法,无法及时跟踪和评估枢纽节点的发展状况,并根据发展情况及时对国家枢纽节点的数量和布局进行动态调整,确保“东数西算”工程的高质量发展。
二是部分国家枢纽节点存在数据中心集群规划范围与市场自然形成的数据中心集聚区域重合度较低的问题。张云泉表示,这种现象在长三角和粤港澳较为普遍。以长三角枢纽为例,目前两个国家规划的数据中心集群起步区位于上海西面,而上海西北部的嘉定、太仓、常熟等地,已经有不少新建或正在运营的数据中心,但因未纳入“东数西算”数据中心集群起步区内,客观上形成了枢纽规划区内数据中心活跃度不如规划区外的局面,不利于“东数西算”的健康发展。
三是国家枢纽节点基于传统数据中心而规划,缺乏新一代支持大模型训练的高端智算中心,影响推动大模型训练和推理服务产业的发展的进程。
为推动“东数西算”工程持续发展,满足我国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算力需要,张云泉提出三方面建议:
一是建立枢纽节点动态准入退出机制,定期对东数西算国家枢纽节点的项目数量、投资数额,运行状况、产业发展趋势、算力服务品质、资源利用率,行业应用需求等进行全面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枢纽节点的数量和布局进行动态调整。
“通过评估,可以将非‘东数西算’布局内但具备一定超前发展优势的地区纳入‘东数西算’的枢纽节点版图中。对于发展滞后、运营能力不足的国家枢纽节点,可以适时进行清退。”张云泉表示,通过适度的政策倾斜,吸引新项目落地在国家数据中心规划区域(如起步区),壮大国家数据中心集群规模,有序引导数据中心和算力中心产业向规划区域内转移,确保规划范围内的数据中心和算力中心高质量健康发展。
二是加强对现有枢纽节点国家数据中心集群起步区周边项目的审核,对符合准入条件的项目可以纳入起步区,对确实不符合准入条件的项目予以调整,提升区域重合度和起步区活跃度。复核在“新基建”浪潮中获批但不在东数西算工程规划范围内的数据中心项目,用“东数西算”的准入规则严格考核用能和环保水平,符合标准且有实际应用需求的可以批准、授予能评;对于确实不适合纳入规划范围的,可采用逐步退出的机制;原则上不再批准新的数据中心项目,旧有数据中心在现有设施到期后逐步淘汰,原则上不予改造。
三是正确引导和鼓励新型高端智算中心的建设,有序推进大模型训练和推理服务产业的发展。降低算力成本、提高利用效率,真正促进大模型的落地进展。
张云泉强调,为确保“东数西算”工程的高质量发展,要建立起“东数西算”工程的动态调整机制,发扬“东数西算”精神内核而不拘泥于具体的规划,建立起完善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健全问责和扶持体系,在保持总体稳定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能源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变化,适时调整枢纽节点的规划范围、节点数量和布局,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护航算力经济更健康有序的高质量发展。
田鑫,专业的企业组网服务商,致力于为企业提供企业组网(SD-WAN、MPLS、云互联)、数据中心、网络安全、系统集成服务、ICT解决方案、行业IT解决方案等相关服务。
更多相关内容推荐:数据中心什么时候能靠“卖碳”挣钱?贵州20多个数据中心项目集中在这儿两会代表热议,政府工作报告聚焦,数字经济有多重要?2112机柜 重庆两江云计算数据中心二期试运营